您的位置: 首页 > 东海资讯 > 财经要闻 > 正文

就业“稳”才能经济“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16-05-25

       近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他强调要“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

  GDP和CPI一直是衡量中国经济的核心指标,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就业”与上述两个指标一起,成为本届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李克强总理前不久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考察就业情况时就明确提出,稳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保就业,就业稳定收入就会增长,民生就会逐步改善。

       就业形势向好就业率难下降

  每年到了六、七月份毕业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都会引起公众热议。根据人社部提供的数据,今年有765万高校毕业生,加上中职毕业生,仅这两项新增就业人数达1200多万,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同时,经济下行的压力使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降低了吸收就业能力;再加上在对产能过剩企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会波及到上百万人的就业岗位,这些都使得今年的就业形势与往年相比情形更加复杂。

  针对有媒体称今年是史上就业最严峻的一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从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我国尽管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但每年新增就业量仍能达到1300万,这与我国近年来一直推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强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他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与去年相比,虽然呈现出一些变化,但对就业影响不大,就业率不会大幅度下降,相反,可能会与去年持平。

  “今年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严峻,形势向好。”竹立家说。他预测,就业情况在2018年会有好转,这归功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逐渐显现,2018年产值将会有大幅提升,服务业的发展将会步入新台阶,同时将释放大量就业空间。

  发展服务型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会议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以经济发展促就业,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成长,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对此,竹立家认为,经济发展促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数据显示,在全球整体表现不容乐观的就业数据中,拥有13亿人口、9亿多劳动力人口的中国,201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人,2016年1月,在调查失业率统计范围首次从31个大中城市扩大为全国所有地级市的情况下,失业率保持在4.99%的低位。

  “中国能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形下,将就业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得益于近来年我国正确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即加大服务型经济发展的力度。”竹立家表示,发展服务型经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劳动环境,只有服务型经济发展充分,才能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和就业能力。近年来,我国服务型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对教育产业、医疗产业、社会健康以及公共环境改善的投入,都是提高就业率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保证。

  “如果一直坚持这个发展方向,我国就业形势还会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竹立家说。

  鼓励大学生创业重点在于培养创业能力

  会议强调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深入民心。在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有社会调查显示,96%的大学生都有创业冲动,但最终真正付诸实践的却寥寥无几。

  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为2.86%,创业比例与2014届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对于整个庞大的毕业基数来说,这个数字微乎其微。

  对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提倡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期望不能过高。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创业,更多的大学生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逼不得已才去创业。因此,被动创业以及创业能力差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因素。

  储朝晖认为,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在某一领域内有能力、有兴趣,而且在此领域相关工作岗位上有过实践。以中国台湾为例,台湾大学附属中学几乎所有学生从小都会参加社会活动,只是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有将80%的时间用来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也有50%的中度参与者和20%的轻度参与者。“虽然那些用80%的时间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其成绩都是中等,但实践证明,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所积累的人脉和资源,使他们在毕业之后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当前,我国大部分学生只有在毕业时才会考虑自己的就业意向,但很多人却并不知道什么岗位更适合自己。储朝晖表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我国注重考试、不重视实践的教育机制有关。虽然现在政府和高校出台了很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若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未能提前有意识地培养创业能力,创业也只是盲目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还有很多事要做,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还要进行差异化教学,培养适合的学生主动创业。”储朝晖说。

  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才能发挥中小微企业作用

  会议还强调,要落实完善就业政策,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不仅有利于发展个性化定制、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是巨大的“就业容纳器”。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微企业是增加就业的主体,各地各高校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落实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主动组织中小微企业集中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

  对于中小微企业成为增加就业主体的原因,竹立家表示,近来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民营经济的规模在扩大,产出在GDP的比重已经占到80%左右,是就业能力最强的企业类型,也是将来就业的发展方向。

  但对于就业选择了中小微企业的大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他们的最优选择。储朝晖介绍,从就业的意愿排序来看,有调查数据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紧随其后,民营企业排在最后。虽然现在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还是民营企业,但在就业满意度上,民营企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竹立家认为,一方面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观念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政府机构与国有企业的就业状况和薪酬福利比较稳定,职业预期也比较好,而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优胜劣汰,就业环境相对风险较大。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令大部分择业者认为,进入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是迫不得已之举,这同时也是民营企业跳槽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原因则涉及到就业公平问题。政府机关与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职业预期、职业待遇等差别较大,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当某些行业或部门的待遇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时,许多大学毕业生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会把这些行业或部门作为追逐的目标。公平的待遇水平可以为就业提供公平良好的环境,因此,政府需要创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各行业待遇公平化。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就业将不会再考虑企业的性质,就业机会就能大大增加。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普惠金融 下一篇:把握“精准”内涵 多地银行创新金融扶贫